苏格拉底因何而死?
公 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在雅典被指控不敬神和腐蚀青年思想之罪,他在500人组成的陪审团面前为自己辩护失败,被判处服毒自尽的死刑,成为西方历史上仅次于「耶稣之死」的著名公案。
1
苏格拉底死于对「敬神」的不同解读。
受审之前,他在法庭门口碰到了认为自己对神非常虔敬的游叙弗伦,便请教其何为敬神。
游叙弗伦回答:敬神就是做的事情让神喜欢。
苏格拉底追问道:可是奥林匹斯山有那么多神,他们之间争斗不休,意见不一,应该让哪个神喜欢?
游叙弗伦一时语塞。
苏格拉底接着问:一件事是好的,是因为它被神喜欢而成为好的,还是因为它本就是好的所以理应成为神的意志?
苏格拉底实际是在问,我们的虔诚是应该追随善,还是追随神?苏格拉底显然认为我们应追随善,而神首先必须是善的。如果神作恶,那还是神吗?
于是游叙弗伦改变了答案:敬神就是对神好。
苏格拉底继续问:一个人为什么对神好,是不是像照顾马是想让马拉车一样,杀鸡宰羊祭神是希望获得神明保佑?对神好是想利用神吗?
苏格拉底认为祭祀神灵并不是真正虔诚的敬神,尤其是当祭祀者抱着希望获得回报的想法祭祀神灵时。
相反,他呼吁将对哲学和对知识的追求作为崇拜神的主要方式。他拒绝将传统的祭祀作为敬神的方式,因为这种方式将敬神和自身利益联系在一起,这对神一点也不敬。
苏格拉底认为雅典人应该通过自省来敬神。如果一个人始终追求智慧,才是对神最大的虔敬。
2
苏格拉底死于腐蚀青年思想的指控。
他喜欢在街头找人聊天对话。他经常不分阶层、不分年龄地拉住一个雅典人就贸然发问,根本不管人家会不会讨厌他。
我们来看看苏格拉底具体是怎么腐蚀青年的。
一个叫欧提德莫斯的青年怀有雄心,想成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苏格拉底之后向他建议,为了实现他的雄心壮志,他必定自然地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正直的人。这个年轻人认为他已经是这样的人了。
苏格拉底:但是,必然有某些行为真正出于正直,正如出于其他职能和技巧一样。
欧提德穆斯:毫无疑问。
苏格拉底:那么,你自然能够告诉我那些行为是什么?出于正直的是什么?
欧提德穆斯:我当然能够,而且我还能告诉你出于非正直的是什么。
苏格拉底:很好,让我们在相反的两行中写出什么行为出于正直,什么行为出于非正直。
欧提德穆斯:我同意。
苏格拉底:好吧,虚伪怎么样?虚伪放在哪一行?
欧提德穆斯:当然不放在正直那一行。
苏格拉底:欺骗呢?
欧提德穆斯:放在同一行。
苏格拉底:偷盗呢?
欧提德穆斯:也放在那里。
苏格拉底:还有奴役吧?
欧提德穆斯:是的。
苏格拉底:没有一样这类事情可以放在正直的一行里吗?
欧提德穆斯:唔,要是那样搞,可没听说过。
苏格拉底:好啦。但是,如果一个将军必须惩处那极大地损害其国家的敌人,他战胜了这个敌人,而且奴役他,这不对吗?
欧提德穆斯:当然不能说不对。
苏格拉底:如果他运走敌人的财物,或者在战略上欺骗他,这种行为怎么样?
欧提德穆斯:噢,自然这完全正确。但是,我想你刚才要谈的是欺骗或者错待朋友。
苏格拉底:那么,在某些情况下,同样的行为就得分写在两行里,是不是?
欧提德穆斯:我想是这样。
苏格拉底:好,现在就让我们来专门讨论对待朋友的问题吧。假定一位将军所统率的军队已丧失勇气,又分崩离析。如果他告诉他们生力军即将到来,欺骗他们相信他,使他们鼓起勇气,取得胜利。这种欺骗朋友的行为怎么样?
欧提德穆斯:唔,我想我们也得把这个写在正直的一边。
苏格拉底:假定一个孩子需要吃药可又不肯吃。他的父亲欺骗他,使他相信药是好吃的,哄他吃了,救了他的命。这种欺骗怎么样?
欧提德穆斯:那也得归入正直的一边。
苏格拉底:假定有人发现一个朋友处于极端疯狂的状态,怕他自杀,偷走他的剑。你怎样看待这种偷盗?
欧提德穆斯:那也得算作正直。
苏格拉底:但是,我想你是说过不能欺骗朋友的吧?
欧提德穆斯:噢,请让我全部收回。
苏格拉底:很好。还有一点,我想问你。你认为一个有意破坏正直的人比一个无意破坏正直的人更不正直吗?
欧提德穆斯:哎呀,苏格拉底,我对我的回答已经失去了信心。因为整个事情已经变得同我原来想象的恰好相反。
……
当苏格拉底听到有人提到勇敢、正直、美德等概念时,就会如此展开追问。通常人们未经思考就使用这些概念,在苏格拉底不断追问之下,才发现自己并不真的了解它们。
苏格拉底并不传授智慧,而是使别人靠自己去发现智慧。别人自以为有知,苏格拉底却使他觉悟自己的无知,然后引导他发现或至少靠近真知。
每一个人都必须靠自己发现真知。真知不是一种可以靠别人浇灌而得到的东西,而是只能靠自己觉悟。这个世界曾经能够拥有苏格拉底这样一位熟练的思想助产士已经难能可贵。
为了洞见真知,我们不能轻易相信进入头脑中的任何一个偶然观点。
在大量的信息输入和情绪轰炸中,我们的头脑被模糊、混乱、空洞的思想充斥。我们基于信念接受了大量观点,但我们从未检省过这些观点,甚至没有意识到背后所谓的信念是如何深植于我们内心的。
所以苏格拉底才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只是,当很多人被苏格拉底当面揭穿无知的真相时,仇恨的种子会在一部分人心里深埋;同时,另一部分被苏格拉底对话折服而开始觉悟的年轻人,开始不再盲从盲信雅典政治家的巧言说辞,自然被权力阶层视为对青年的腐蚀。
除了面临不敬神和腐蚀青年思想的指控,本可以活下来的苏格拉底还有其他几个「必死」的理由。
3
苏格拉底死于乌合之众。
坐在陪审席审判苏格拉底的500人中,老人和伤兵人数超常。因为他们是家里的闲人,来当陪审员一天可以挣3个银币。他们并没有相关判案经验,并不熟悉相关法规,也没有人给过他们专业指导。
而且,他们带着强烈的偏见而来。
他们不关心苏格拉底真实德行如何,他们熟知的是阿里斯托芬创作的喜剧《云》中被丑化的苏格拉底,这就像现代社会有人敌视演坏人的演员一样可笑;
他们不关心苏格拉底的真实政治立场和处境,只知道他和曾经破坏民主的僭主寡头有过交往,而且他的学生兼朋友阿尔西比亚德毁了雅典然后叛逃,一定和苏格拉底脱不了干系。
一向强大的雅典为什么突然就走向衰败了?那个披着破烂衣服整天在街上闲逛,遇人就要刁难发问的老头,被这500人中半数以上当作这个问题现成的答案。
每当权威降临或群情激愤之时,我就会想起阿兰·德波顿说过的这句话:
“批评的价值取决于批评者的思想程序,而不是人数的多少或是他们所在的阶层。”
苏格拉底死于不肯玩弄民意。
在通读了一遍吕西阿斯为他写的辩护词后,这位哲学家说:“这篇言辞很好,吕西阿斯,但它并不适合我。”
吕西阿斯说,“如果它真是一篇好的言辞,又怎么会不适合你呢?”
苏格拉底回答说:“是呀,好的衣服和好的靴子难道不是不适合我吗?”
这篇辩护词充满了辩论技巧和修辞术,而苏格拉底却执意要从真诚的哲学思辨角度参加庭审。
修辞术在引导民意的时候很好用。民意在某些人眼里就是层层铺垫之后的顺水推舟,尤其是在玩熟了这个套路尝到甜头的人眼里,屡试不爽。你以为你的情绪是自发的,真实情况却常常是被引导的。
苏格拉底不但知道修辞术,而且他比吕西阿斯还要擅长。但是,他执意不肯为自己生命争取利益而玩弄民意的时候使用,而是在以帮他人助产真知为目的的时候,才会稍稍使用。
因为玩弄民意一不小心就会玩火自焚。苏格拉底深知永世的灵魂洁净远贵于一时的污名,所以他不屑于玩弄民意。
苏格拉底死于不愿站队。
在政治立场上,他没有选择在雅典的民主派和寡头派中任何一派,而是同时批评两者。三十僭主时期他被禁止街头教学,民主法庭又判处他死刑。
民主政治时期,苏格拉底担任过一次轮值审判员。法庭要给在一次海战中放弃死难者尸体的十位将军判罪,只有苏格拉底投反对票,因此险些被捕。
三十僭主时期,苏格拉底曾经和其他四个人被传唤,要求他们想办法把萨拉米斯的莱昂抓回来执行死刑。据考证,这个莱昂很可能是伯罗奔尼撒战争中的一位雅典将军,在雅典被斯巴达打败后,他活着回来会被视为受雅典人尊敬的英雄,这将对三十僭主的统治构成威胁。苏格拉底理都不理直接回家了,是其中唯一的不执行者。
苏格拉底死于对尊严与自由的维护。
他第一次申辩过后,以280对220的投票被判有罪,但此时尚有机会申辩改死刑为流放,只要他肯放弃他的哲学。然而苏格拉底选择了他所信仰的真理,选择了尊严和自由。
“只要我一息尚存,官能健全,我决不会停止哲学实践,不会停止对你们进行劝导,不会停止向我遇到的每一个人阐明真理……所以,诸位,不论你们是否释放我,你们知道我是不会改变我的行为的,虽百死而不悔。”
苏格拉底死于对法律的尊重。
苏格拉底在监狱的最后一天和家人、朋友和追随者度过,尽管他有轻松逃走的选项和把握,但他拒绝了。苏格拉底一生从未离开过雅典,除了服兵役时参加军事行动期间。他选择尊重雅典现行的法律,一如他这一生面对法律和正义时的选择一样。
他选择冒着执政者愤怒和报复的风险,坚决不参与他认为不符合正义和法律程序的事情。
4
关于苏格拉底不敬神,还有一个指控理由,那就是他多次说起自己能听到内心的超自然声音。
“从我的童年开始,一个特定的声音就开始在我心中出现,如同一个精灵的声音。每当它出现时,它总是阻止我去做一些事情,但从来没有给我正面的建议。比如正是它阻碍了我参与政治实践,而我也愿意听从它的指示。无论是作为士兵坚守阵地,面对死亡,还是担任法官,坚持正义的审判,精灵从未发出过阻止的声音。”
这个精灵的声音曾经让后世无数哲学家百思不得其解,一向推崇理性思辨的苏格拉底,竟然会不加思辨无条件听从一个来自内心的声音。
关于这个精灵的声音,我所认同的一种最好的解释,叫做「良知」。
人皆有恻隐之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真诚到极致的人,能够听见自己内心的良知之音。苏格拉底无疑是这样真诚的。
有时候真理与善,并不那么容易评判,尤其是在复杂的社会问题中。我们应该多一些耐心,少一些冲动;多一些追问,少一些恶意。在理性而非情绪的基础之上,在凭良心做事的基础之上,我们应该敢于行动。
苏格拉底赴死之时,学生悲伤地问:“老师,您如果走了,我们就成了无父的孤儿,有问题该向谁请教呢?”
苏格拉底回答说:
“今后你们仍要一如往昔,按照你们所知最善的方式去生活。”人在生命的不同阶段,会对最善的生活方式有不同的体认,如果现在认为「应该真诚待人,只求付出不求回报」,就应该按照现在的认识去勇敢实践。将来发现更好的、更善的方式,再勇于改进。如果一味等待,寄希望于发现最善的方式再去行动,那么永远也不会迈开脚步。——傅佩荣《哲学与人生》
5
就这样,苏格拉底喝下了毒酒,从容赴死。但故事并没有结束。
在苏格拉底申辩失败之后,他还说过这样一段话。
“凡是主张要杀我的人,在我离世之后,即将受到惩罚。控告你们的人将比现在更多;我一直约束着他们,不让他们发难;他们年纪较轻,对你们也更不容情。你们若以为杀人可以停止别人谴责你们邪恶的生活,那就大错特错了。”
这个故事里果有报应。苏格拉底死后不久,民众的情绪就开始转变。
- 欧里庇得斯的戏剧《帕拉米德》上演时,苏格拉底的名字一出现,观众就哭了;
- 雅典人对那些指控苏格拉底的人恨之入骨,拒绝与他们共浴,在社交场合排挤他们;
- 三个主要控告者,米利图斯被私刑处死,阿尼图斯和莱昂被流放;
- 就在阿尼图斯定居赫拉克勒亚的当天,他就被该城的人们给驱赶了出去;
- 雅典人追悔莫及,他们请大雕塑家吕希珀斯为苏格拉底做了一尊青铜像……
只可惜,那个作为雅典牛虻、思想助产士、思辨训练场的苏格拉底,却再也回不来了。
拉尔修在《名哲言行录》中为苏格拉底写下这样的诗文:
噢,苏格拉底,现在喝吧,站在宙斯的宫殿里;因为神已宣称你是智慧的,神自己就是智慧。当你的嘴唇坦然咽下这毒芹汁时,向雅典人显示的,是他们自己喝下了它。
最后,我还想起约翰·多恩在17世纪写下的一首著名的诗《没有谁是一座孤岛》。作为转献给苏格拉底的挽歌,也与诸君共勉。
没有谁是一座孤岛, 在大海里独踞;
每个人都像一块小小的泥土,
连接成整个陆地。
如果有一块泥土被海水冲刷,
欧洲就会失去一角,
这如同一座山岬,
也如同一座庄园,
无论是你的还是你朋友的。
无论谁死了,
都是我的一部分在死去,
因为我包含在人类这个概念里。
因此,
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
丧钟为你而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