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782年宣王死,周幽王继位。次年,史称周幽王元年。周幽王不仅残暴昏庸,而且沉迷女色。褒姒是大臣褒瑜家人献给周幽王的美女 [29]周幽王被王妃褒姒的美色吸引,对其极为宠爱,但是褒姒自进宫以来从来没有笑过一次。周幽王为了博得褒姒的一笑,想尽一切办法,还悬赏求计,承诺谁若能引得褒姒一笑,赏金千两。这时有个佞臣叫虢石父,提议用烽火台一试。周幽王采纳了虢石父的建议,马上带着褒姒,登上了骊山烽火台,命令守兵点燃烽火。各地诸侯一见警报,以为犬戎打来了,带领本部兵马赶去救驾。周幽王派人告诉诸侯不过是大王和王妃放烟火取乐,诸侯们始知被戏弄,怀怨而回。公元前771年,中后之父中侯联络周边诸侯以及犬戎入寇,大举进攻镐京,此时周幽王匆忙举烽火示警,诸侯以为又是骗局而不愿前往,犬戎兵杀周幽王、太子伯服和郑桓公于戏,虏走褒姒,西周灭亡。
延申:烽火戏诸侯,指西周末年周幽王为博褒姒[bāo sì]一笑,点燃烽火台,戏弄诸侯的历史事件。该典故出自《史记·周本纪》。
“烽火戏诸候”被司马迁写入正史,广为流传。后代史学家们多认为“烽火戏诸侯”属于传说而非史实。西周灭亡,周幽王有两大致命的决策失误。一是政治决策失误。废中后与太子宜臼严重违背了西周的宗法制度;另一个致命失误是军事决策的失误,周幽王贸然率军攻打申国,结果反被申国联军消灭。这是一则很古老的由于违约带来的悲剧,对于人们现代生活仍具有警戒意义。日常生活交往中,诚信的缺失往往是最不能容忍的事情。
以上两个故事应该都不是真实的,《狼来了》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著名的寓言家伊索创作的文学作品,《烽火戏诸侯》是公元前2世纪中国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的文学作品。《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用史料不一定都是史实,该书带有司马迁一定的主观性和局限性,只能说其叙事在历史框架内大致准确。《烽火戏诸侯》据说就不是真实的史实,后人戏称周幽王被灭国后还要忍受谣言中伤。
《烽火戏诸侯》事件发生在公元前8世纪,司马迁生卒于公元前2世纪。那么《烽火戏诸侯》是不是受到《狼来了》-《Wolf Is Coming》的影响呢?好像不太可能。但是有人说司马迁写《烽火戏诸侯》的段子是明显受到吕不韦主编的《吕氏春秋》里的《击鼓戏诸侯》情节的影响。
其实这两个故事背后的“诚信说”从字面就能轻松读到,并且让人们意识到不守诚信的后果有时候很严重。
还有一层就是任何一个男人喜欢一个女人切记:只能喜欢她、拥有她,不能让她参与任何与自己相关的圈子。如果此男性拥有公权力,不能给她任何公权力!或者说不可因为她动用任何公权力。这是古往今来、古今中外公认的最大的忌讳。这里面只有武则天是一个小小意外,从商汤到大清咸丰无不如此。即便是建国以后也好像能从中找到一些蛛丝马迹。即便武则天有些胸怀和才能,但是,其从执政(武周)到灭亡仅仅15年(690-705)。这种男人喜欢女人并牵涉到公权力的故事清一色都是一个从生殖器开始到悲剧结尾的故事,这个不用去怀疑。一般这样做的男人不是疯子就是傻子,或者说极度缺少必要的家庭教育。
为何不能让自己心仪的情人参和公权力呢?情感和事业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范畴,干事业的人最忌讳的就是情感用事。在生活中绝大部分人很难让自己的情感和事业相互独立、互相剥离,大部分情况下这两者都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男人好色可以,但是不能轻重不分。做事情和宣泄情绪孰重?一般标准答案是做事情更重要,但是对于抑郁症患者而言宣泄情绪高于一切。正常的人在处理这些事情的时候时都是有底线的,因为他们明白越过那条线,势必大难临头覆水难收。
男人重情重义不一定就是优点,有时候这更像是一种懦弱,一种不自信与人格缺陷。
有些观点,如果你足够仔细,从新闻里、从身边的故事中,就能很轻松得到佐证。不妨去品,仔细品。